8月2日,广东的电商老板们陆续收到快递涨价通知,涨幅从0.4元到1.6元不等。这场由快递公司“反内卷”引发的价格调整,迅速在拼多多商家圈里炸开了锅。有老板苦笑:“低价竞争没停,成本又涨一轮,这生意到底还能不能做?”
一、快递涨价,卷不动的小商家首当其冲
“大家都没办法做低价了?其实只是亏得更多了。”一位家具类目老板算了一笔账:去年快递费尝试上涨未果,今年8月广东率先试点调整,发往江浙沪的小件快递成本平均涨了0.6元。对于客单价不到10元、利润仅剩几毛钱的商品而言,这一刀直接砍到了命脉。
更讽刺的是,平台上的极端低价链接依然存在。“一块多包邮的商品照样能买到,只是现在每单多亏5毛。”这种扭曲的市场现象背后,是快递公司被迫结束“8毛发全国”的内耗战,而拼多多平台却始终未对异常低价商品进行大规模清理。有商家直言:“平台真要反内卷,完全可以直接屏蔽5元以下链接,但他们选择默许。”
二、成本压力下,商家的两难选择
面对快递费上涨,广东的头部商家迅速反应:连夜把货拉到外省中转,利用区域差价对冲成本。但中小商家根本没有这类操作空间,只能被迫在“涨价”和“降广告费”之间二选一:
做自然流的商家:没有广告预算可削减,唯一出路是提价。但一旦价格失去竞争力,单量可能断崖式下跌;
做付费推广的商家:尝试降低广告出价,但流量下滑已成定局。有老板无奈表示:“单量掉总比亏钱强,这是无解的死循环。”
更值得玩味的是,平台广告费、手续费近年悄然攀升,叠加快递成本压力,小商家的利润空间被持续挤压。一位家纺卖家吐槽:“大公司涨价有人分析利弊,小商家生存难谁在乎?”
三、破局关键:从价格战转向价值运营
快递费上涨或许是一记警钟:依赖“亏本换销量”的野蛮增长时代正在终结。当成本无法继续下探,商家必须重新审视运营逻辑:
精准控制成本结构
例如,轻小件商品可尝试组合销售,摊薄单件快递成本;重货品类则需优化包装材料克重,避免因“超重临界点”多付冤枉钱。
借力工具提升效率
在优化成本的同时,如何稳住店铺权重成为新课题。此时,用好辅助工具尤为关键——例如通过拼多多留评软件高效积累优质评价,既能提升转化率,又减少人工催评的时间成本。
转向差异化竞争
同一款手机壳,有人卖9.9元包邮亏本冲量,也有人通过设计创新搭配“好评返现卡”卖到19.9元且利润可观。后者正是通过运营细节打造溢价能力,避开无意义的价格战。
四、平台治理与商家自救的博弈
商家总期待平台出手整顿低价乱象,但现实是,平台规则往往服务于整体生态平衡。例如拼多多对异常低价商品的处理始终留有余地,或许因为这类商品能为平台带来下沉市场流量。
然而,当快递费等硬成本持续上涨时,平台也不得不正视商家生存问题。有业内人士推测:未来可能通过流量倾斜鼓励“价格健康”商品,或加强对虚假发货的管控,间接淘汰劣质低价玩家。
